★各位领导上午好,借今天这个机会,和各位领导共同学习一下2012年的全国两会精神。★这里我主要讲四个问题:一、2012年的全国两会概况;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三、刑事诉讼法修改议案;四、温总理记者招待会概况。
★2012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期10天,主要内容是听取和审议政协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自去年政协会议以来,共收到大会提案6069件,经审查立案5651件,其中许多建议和意见如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解决择校难入园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等★都被“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及政策文件吸收采纳,充分发挥了当前人民政协着眼现实、反应热点、关注民生的作用。
★2012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期9天半,共有十项议程。★概括起来,就是六个报告和四项议案。六个报告是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以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四项议案,包括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的刑事诉讼法修改议案,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两个办法草案。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今年两会与往年的不同之处:第一个不同是增加了两项议题,分别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名额分配及相关选举办法”议题和“修改刑事诉讼法”议题;第二不同是各部门工作报告通过率的变化。如今年通过票最低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而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案,反对票得票率为五年来最高。★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分三个部分:★1、2011年工作回顾;2、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3、2012年主要任务。
在11年的工作回顾中,温总理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请大家看这些数字: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1.14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等等)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可以看出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十二五”规划作出了良好的开局。
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1年,在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的情况下,我们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到11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开始逐月回落,扭转了一度过快上涨的势头。
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
★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方面,12年农业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并提高补助标准,植树造林9200多万亩。出台了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初步解决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首届免费师范生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去了中西部。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
四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1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7.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85年以来最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各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降低了900多万个体工商户税负。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是以2010年不变价为计算标准提出的,不变价格:指用同类产品的年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年产品价值。),比2009年提高92%,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五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11年,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进政府预算、决算公开,98个中央部门和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省市公开了“三公经费”。(公务出国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用三项)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万亿美元,增长22.5%,其中,出口增长20.3%,进口增长24.9%,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温总理还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做好2012年的工作,温总理强调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4个着力,也就是12年的重点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关于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温总理郑重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各位领导,我们都知道,我国预设的GDP增速从2005年到2011年,都在8%左右。而从近年来中国经济实际增速看,都大大高于年初预定的目标。比如★09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为9.2%,10年为10.4%,11年为9.2%。那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为什么要提出把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降到7.5%呢,这是今年两会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一问题。
★首先,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看,降低GDP增长速度,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温总理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我们今年GDP的增长预计是7.5%,这跟十二五预计的GDP增长目标7.5%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考虑年度GDP增长的时候,还要尽可能把一个年度的任务,跟整个五年的目标相贴近。可以这样说,GDP增长7.5%虽然比往年的目标有所降低,但它其实是调高了要求。大家知道,去年我国GDP的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同时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结构还存在较大问题,比如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高,经济质量还有待提高,幸福指数也比较低。★2010年8月份全球知名调查机构—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显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分列前4名的依次为丹麦、芬兰、挪威、瑞典。中国大陆则位列125,排在155个国家的倒数第30名。此外,就在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二时,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中国却排在101位。人类发展指数是客观反应一国人民生活幸福程度的指标。按理说,GDP越大,国家财富就越多,人民就越幸福。可是我们的幸福指数却与GDP总量排世界第二的地位形成巨大的反差。因为对于老百姓来说,经济增长的数据远比不上真实得到的幸福。
★其次,从客观的角度看,在全球经济周期处于下行期的时候,我国GDP增长速度适当放缓也是必然的。
★一是在全球整个的经济大环境处于调整和衰退的周期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受到制约。从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势头被抑制了,导致国际贸易争端经常出现,因此人民币不可避免要面临升值的压力,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出口大国的历史地位也很难继续。加之,欧美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国内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我国实际经济增速也开始逐步回落。11年第一季度,增速为9.7%,第四季度则降为8.9%。从今年1、2月份的情况来看,经济回落势头仍在延续。所以在国际经济周期处于下行期的时候,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适当放缓也是一种必然。
★二是受居民消费指数涨幅的影响(也就是CPI的影响)。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经济增长速度与社会物价水平从来都是正相关的关系,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过高的投资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带动物价上涨。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年CPI涨幅最高点是6.5%,而全年平均水平为5.4%,远远超过年度预期4%的目标,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到了很大的压力。虽然在今年2月份,CPI初步回落到了3.2%,但由于当前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它的基础是不牢靠的。所以,有专家认为今年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还将会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这方面的影响)一是可以遏制地方政府的GDP崇拜症。从国家统计局去年上半年发布的数据看,★除北京、上海外,29个省份上半年GDP增速均超过全国9.6%的水平。这些地方GDP高于全国数据,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过多看重GDP的原因造成的,迫使不少地方政府不得不把精力、资源都放在经济增长上,而忽视了对公共事业等领域平衡发展的关注。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制造高增长率的GDP,有的地方不惜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生态环境;不惜大搞增加GDP的形象工程,大拆大建,结果造成了表面上的GDP繁荣,实际上则是挤占了民生空间,浪费了民生资源,伤害了民心。
二是把经济增长的目标定在7.5%之后,以GDP为主的考核政府业绩的方式也必将会改变,考核的标准会更多倾向于实实在在的民生。★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于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而言,仅靠经济的高增长来解决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在改善民生上多投入,以“幸福指数”代替GDP,着力解决好食品安全、看病难、入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老百姓最关心的实事和难事,让他们业有所就、住有所居、病有所医、食能安心,这才应是考核政府业绩的主要方式。
在我国,GDP每增长1%,将带动120万到130万的就业,而今年面临的新增就业目标仍是900万人以上,但从历史经验看,只要GDP增速不低于7.5%,就能实现新增900万人就业的目标。原因在于,调低GDP,有利于减小各级政府部门执行上的压力,有利于促进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如果第三产业能因此发展起来,那么将会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压力。
★四是引发国际社会对经济发展预期的不乐观反应。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中国快则世界快,中国慢则世界慢。这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预期刚刚出台,马上就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像美国《华尔街日报》称,7.5%意味着,中国经济超级扩张的时代开始终结,世界难以寄希望于“中国因素”;法新社讲,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长放缓会对其他经济体造成严重冲击,因为他们依赖中国推动自身经济增长;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对出口产业和投资密集型资本货物的依赖度下降,很可能会打击日本、德国等国,因为这些国家的专长就是制造出口满足建厂与发展重工业需要的机械设备。因此,中国经济预期的调低会引发国际社会对经济预期的不乐观反应。
★关于2012年的主要任务,总理提出了九个方面的任务:
★ 亮点1 重点区域监测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这么小的颗粒物不易被阻挡,当吸入之后,P M2.5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过去我们一直没有这方面的监测或者有也不公布, 今年,3月2日,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增加了PM2.5的监测指标,PM2.5由民间热词变为官方标准。随后,PM2.5又首次走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PM2.5小于10(每立方米10微克)是安全值,而中国的这些地区全部高于50接近80。因此,空气质量的改善之路还很长远。
★亮点2 加强对农民工人文关怀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关爱“三留”,是近几年农民工政策的新提法。大家知道: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阶层,其规模相当于日本总人口(1.2亿)的两倍。如此超大规模的农民工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输入地城市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一份报告显示,改革开放30年,劳动力流动对GDP贡献率达21%。报告说,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的57.6%,商业和餐饮业的52.6%,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换言之,如果没有农民工,超过一半的饭店要停业,近七成的生产厂家要关门,近八成的大楼建不起来!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却令人十分担忧,没有得到相应的关爱,一直处于城市中的最底层。这是极不公平的现象。一个54岁下岗工人说了一句震惊中外的话:“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对待工人农民的态度则可考验这个民族的良心。”
面对这样的情况,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加注重把在城镇能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亮点3 花大气力解决择校问题
择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这是最核心原因。教育公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在中国可谓由来已久,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为什么在北京的考生能以较低的分数就能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最高学府,而外地的考生却只能望洋兴叹呢。当前全国已有2.6亿流动人口,其背后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将来高考过程中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约束。
可喜的是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在10个月内公布,(异地高考政策在山东省已经实行,)这将是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亮点4 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据测算,一个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3个人就业。多年前,一提到“阿里巴巴”,人们就会想到那位与四十大盗斗智斗勇的神话人物;如今,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马云。他创立的阿里巴巴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交易市场,并通过网络平台帮助人们实现就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阿里巴巴集团服务来自超过240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用户,在世界70 多个城市有2万2千多名员工。
然而,在看到马云创业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国内出现的“考公务员热”,1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达到140多万人。对此,有外国媒体指出,“考公务员热”折射出人们的信心不足,没有人再去专心发展实业、积极创业,长此以往,将阻碍中国发展。其实,公务员考试越来越像名副其实的“人才抽水机”,导致知识精英一波一波的涌向政府。尤其是这其中聚集了大批理工科甚至医科方面的大学毕业生,这不能不说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对社会而言,无异于人才流失。其他行业同样也需要优秀人才来开疆拓土,发展繁荣。“考公务员热”的出现,意味着大家都更愿意去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把知识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生产。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不愿也不敢创业,只想着“铁饭碗”,中国的创新前景堪忧,因为一个社会中教育水平最高、最具创造能力的一群人都去当官,而靠其他人供养,这样的社会哪有创新能力呢?
社会稳定靠两个制度,第一是公平、均等的教育制度,第二是自由创业,让底层的人拥有能力后,拥有通过奋斗向上发展的通道。如果我国在创业上还不能实现平等,谁的关系硬谁就能发财,底层创业困难重重,社会就无法公平了。找不到就业出路就会导致无事生非和仇富心态,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亮点5 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亮点6 全面推开8类大病保障
(房地税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引导合理消费、遏制投机,不增加一般老百姓住房的成本,在一定合理的居住面积内免税。比方说我们现在是城镇人均住房35平方米,一个三口之家105平方米,应该是免费的。或者面积再多一点,那么可以少征一点税。要是面积超得很多,征税就要再多一些,就像个人所得税一样,实行累进制的税率,限制过多的占用资源。住建部已经证实,上半年要实现40个重点城市个人住房信息全国联网,各地争取2013年实现全市、全国联网,这将为房产税开征扫去第一个障碍。而关于房地产税实施标准、细则等目前尚存的争议,将在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案。)
温总理指出,深入推进六大重点领域的改革,包括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改革”一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近70次,并辅之以“更大决心推动”等措辞,彰显出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任期面对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的坚定态度。
改革启动已经34年,曾在“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进程中有意无意绕过去的问题,以及在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正在不断地积累和叠加。一方面,中国的经济“蛋糕”确实是越做越大,然而另一方面的问题更严峻:为什么做大了“蛋糕”却没能消解社会的怨气与戾气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六项改革最主要的还是收入分配改革,我们欢呼中国经济的腾飞,但是我国的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拉大。邓小平1993年9月16日与胞弟邓垦的一段谈话说道:“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因此分好社会财富 ‘蛋糕’,缩小收入差距,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下一步改革的三大着力点:一是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制度保障机制;二是缩小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力度,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
★亮点10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总理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一内容也是我们教育行业关注的。
提高教育经费在全国GDP中比例的政策由来已久。早在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8条中就曾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也就是说,按照这个纲要,到2000年,4%应该成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下限。
95年颁布的《教育法》也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
但遗憾的是,18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但4%这一目标,还是没有实现。
05年,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达到4.6%,发展中国家印度达到3.25%,而中国仅为2.97%。
从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如果以4%的比例为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累计“欠账”已达16843亿元。其中02年到03年间,经费投入甚至还出现了0.06%的倒退。截至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约12231.0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9%。10年达到3.66%。11年的统计数字,到目前为止还没出来。
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意味着自93年提出这一目标以来我国有望今年首次实现这一承诺。★
★一是当初为何把目标定为4%?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要达到4%。这个目标是在吸收了厉以宁、王善迈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根据这些学者的国际比较研究,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时,一个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约为4%。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到2000年全国经济总量要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左右。因此,按国际平均水平,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就应该达到4%。
★二是这个4%到底怎么算?4%是从全国层面统计出来的,就是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就是说这个数据并不是区域GDP的4%。每个区域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不可能每个省都达到4%。像广东、北京、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能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指标,而中西部有些欠发达省份不一定一下子就能达到这个指标。至于我省的情况,12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要达到15%,而随后召开的12年我省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全省财政教育投入总量将达到452.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5%,至于2012年我省教育经费预计占我省GDP的比例,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关数字报道,但是2011年的我省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到:到2012年我省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比例,而再根据2011年出台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提出的“今后要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做到2011年和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都有明显提高。”所以,我们相信今年我省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很有可能达到或超过我省GDP的4%。
2011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这份文件的核心就是如何保障在2012年实现4%的目标。文件提出要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按期实现这一目标,促进教育优先发展:一是落实法定增长要求,切实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要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二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提高教育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比如说,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国务院决定,从2010年12月1日起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教育费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征收。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2%征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进一步调整土地出让收益的使用方向。从2011年1月1日起,各地区要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家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三是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就让我们看到实现这一目标是有保证的。
今年人代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大家知道,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有“小宪法”之称。★中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是79年制定的,96年进行了首次修订,本次修改是时隔16年之后刑诉法的再次大修。修正案草案共110条,内容涉及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等各个方面。
那么,与现行刑诉法相比,此次提交大会审议的刑诉法修正案,在保障人权、程序正义方面,共有十大亮点。★
1“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
2严禁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进一步遏制刑讯逼供
3除直系亲属外,证人必须出庭作证
4除无法通知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一律通知家属
5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即可委托辩护人
6除三类案件外,律师无需批准即可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7基层法院管辖的“认罪”案件可适用简易程序
8发回重审的案件,如无新罪原审法院不得加刑
9未成年人轻微犯罪的,可附条件不起诉
10对特定范围公诉案件设置刑事和解程序
这次修正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是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最大亮点。
我们知道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在特定的社会情形下是一对矛盾。但从法治社会的立场来看,打击犯罪的最根本目的,其实也是为了保护人权。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如果过于强调打击的“便利”,而忽略了对公民权利的有力保护,有时会让打击行为陷入某种程度的无序与紊乱。近些年来媒体所披露的部分冤假错案,就反映出执法和司法机关在事实把握和法律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案件所暴露出来的对程序规则的僭越,也反映出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已经迫在眉睫。本次刑诉法的修改,让我们看到了人权保障的进一步加强。
★比如说,以前出现犯罪嫌疑人被警察带走,家属却不知情,这类情况今后将很少发生。此次修正案明确规定,采取逮捕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逮捕或者执行监视居住后24小时以内通知家属。也就是说按照修正案规定,大部分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后,相关机关都应当在24小时内通知家属,尽量避免了家属较长时间不知情的情况。同时,缩小了拘留后因有碍侦查不通知家属的范围,仅限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并规定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这种对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例外情况作出限制和严格规定,其实就是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了记者提问。★本次记者招待会是温总理任期内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这次记者会时间长达182分钟,是10次记者会中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过去的总理记者会上,通常提问机会最多的是外国媒体,其次是内地媒体,然后是港澳台媒体。有提问机会的内地媒体中,过去一直都是由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提问。以此前9年的总理记者会为例,提问机会共计116个,平均每年约13个。在激烈的“提问资源”“争夺”中,外国媒体“一枝独秀”,9年来获得了60次提问机会,占比高达51.7%;港澳台媒体获得了21个提问机会,占比达18.1%;内地媒体提问机会则为35个,占30.17%。
而一般内地媒体提问机会,主要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提问。不过这种情况在这次发生了变化,《财经》杂志成为第一个获得提问机会的市场化媒体,打破了以往一直由中央主要媒体提问的惯例。
★三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关注政治体制改革是自己出于责任感。
温总理在任职的最后一年,强调政府还将要做几件困难的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第二件事情,就是要制定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真正保障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第三件事情,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第四件事情,按照新的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第五件事情,我们已经将教育经费占GDP的4%列入预算,我们一定要通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并使经费合理使用。
总理对做好这五件事情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
以上就是我今天谈的关于今年两会的四个问题,有不恰当的地方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